一名小学生对着麦克风说了句话,人工智能瞬间“复刻”她的声音信德,喊出“今晚我请同学们吃大餐!”全班哄堂大笑。这不是科幻片,而是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一堂人工智能课的真实场景。孩子们在笑声中,第一次感受到科技的奇妙,也开始思考它的另一面。
这堂课发生在中关村三小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上。学校最近开了场研讨会,专门展示怎么教小学生认识人工智能。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,线上线下一起上课,玩得不亦乐乎。老师没讲枯燥的代码,而是让孩子们通过游戏体验科技。比如,一个叫“飞象”的系统,能模仿学生的声音,连停顿和语气都一模一样。孩子们觉得好玩,但也听到了老师的提醒:这技术可不只是好玩,声音被模仿,可能会被坏人利用。
北京市从今年秋季开始,要求中小学必须开设人工智能课,每年至少8课时。中关村三小走得更远,他们不光教技术,还让学生思考信息安全和伦理问题。比如,老师郝石佩在课上就问孩子们:“如果有人用你的声音骗人,你会怎么办?”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愣住了,也让他们第一次意识到,科技不只是工具,还有责任。
课堂上没有晦涩的术语,而是满满的互动。学生玩“你画我猜”,体验计算机怎么“看”图;试“一键换装”,感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魔法。这些游戏让孩子们摸到了科技的边,明白了机器是怎么“思考”的。学校还把课堂变成“AI市集”,像个小型科技展。孩子们围着智能机器人、机械臂,甚至还有虚拟现实设备,玩得眼睛都亮了。有的操控四足机器狗,有的“漫游”太空,个个像发现了新大陆。
中关村三小能把课上得这么热闹,靠的不只是老师。学校建了个新模式:信息科技老师负责技术支持信德,其他学科老师设计教学场景,班主任带学生讨论伦理问题。比如,语文老师会让学生写篇小作文,谈谈人工智能的利与弊;科学老师则带孩子们研究机器人怎么动。这样的合作,让人工智能课不只是“技术课”,更像是一场全员参与的思维冒险。
家长也成了课堂的一部分。在“AI市集”上,很多家长当起了志愿者。他们有的在科技公司工作,有的懂编程,带着专业知识来给孩子们讲解。比如,一个家长带着卫星模型,教孩子们怎么用人工智能分析卫星数据。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,连问“卫星能不能找到我家”这样天真的问题。家长和老师的配合,让课堂变成了一个大舞台,孩子们既学知识,又感受到社会的支持。
学校还设计了很多贴近生活的项目。比如,二年级有个《爱心义卖会》课,学生用人工智能生成海报,设计得又好看又实用。高年级的《手势识别之旅》则更进一步,孩子们通过手势控制程序,了解机器学习的原理。这些项目不只是教技术,还让学生学会用科技解决问题。比如,设计海报不只是为了好看,还要考虑怎么吸引人来买东西。这种“干中学”的方式,让孩子们觉得人工智能离生活很近。
中关村三小的校长杨刚说,人工智能课不是要教孩子们写代码,而是要让他们成为懂科技的公民。学校设计了三步走:先让孩子们体验,觉得科技好玩;再引导他们探究,明白技术怎么工作;最后鼓励他们创新,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。比如,有学生用人工智能设计了个“智能垃圾分类”小程序,虽然简单,但想法让老师都点赞。这种教育,不是培养程序员,而是让孩子们学会用科技做更好的自己。
人工智能发展很快,但教育不能只追潮流。学校在教技术的同时,还特别强调伦理。比如,孩子们在课上讨论:如果人工智能模仿了你的声音,骗了别人,谁该负责?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但能让孩子们学会思考。老师还设计了情景,让学生模拟当“人工智能法官”,判断技术该不该用。这种讨论让孩子们从单纯的兴奋,变成了对科技的敬畏。
“AI市集”上,孩子们玩得开心,但也有安静的时刻。比如,有个学生在体验完虚拟现实后,问:“如果以后都活在虚拟世界,会不会忘了真实的世界?”这个问题让老师和家长都愣了一下。这就是人工智能教育的意义:它不只是教技术,还让孩子们思考未来,思考人和科技的关系。
中关村三小的探索,给全国的学校开了个好头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,北京已有超过80%的中小学开设了人工智能课,覆盖学生超百万。这样的课程不仅让孩子们接触前沿科技,还让他们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世界。人工智能不只是冷冰冰的机器,它背后是人的选择和责任。
这堂课带来的启发,远不止课堂本身。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了创新,在讨论中懂得了责任。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人工智能的复杂,但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信德,去触摸未来的轮廓。你觉得,人工智能会让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吗?也许,答案就藏在他们亮晶晶的眼睛里。
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